文艺范的私藏片单中,肯定会有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大作。是枝裕和“平静之下,波澜壮阔”的电影风格,让其成为继小津安二郎之后,最具日系治愈风的旗帜性导演。
但《第三度嫌疑人》让我们看到一个“陌生”的是枝裕和。以往俯身于生活琐碎里采撷情感的“治疗师”,这次悄然将镜头对准了残酷冷峻的凶杀案。面对口碑两极化,是枝裕和的回应是,“两极化的声音至少好过平庸。”
“世界自有其意义,导演的任务是去发现。”是枝裕和在随笔《有如走路的速度》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。也可能正是想去发现更多面孔,才有了这部“陌生”的《第三度嫌疑人》。
故事
用文艺手法包装悬疑故事
被誉为“日本电影当代唯一大师”的是枝裕和,以往作品多取材于家庭生活,他的电影,无论是早期的《幻之光》《下一站,天国》,还是日臻佳境的《步履不停》《海街日记》都展现了是枝裕和对人物关系处理和情感细腻表达的功力。
到了新片《第三度嫌疑人》,是枝裕和首次挑战犯罪悬疑题材。他尝试以更为类型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、人性与社会伦理的温情故事:律师重盛(福山雅治饰)为有犯罪前科的杀人犯三隅(役所广司饰)辩护,由于三隅的供述每次都不一样,重盛开始怀疑他并非真凶而是案中有案,而被害者的女儿咲江(广濑铃饰)的出现,又使得情况变得更扑朔迷离……
是枝裕和透露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的故事创意是源于自己跟一位律师的聊天。律师告诉是枝裕和:“法庭是一个调整利害关系的地方,而真相这件事情,谁也不知道。”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并非能用对错进行直接判断,是枝裕和想要创作一个寻找真相的故事,“这个故事本身可以没有真相,有的只是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与你当时身处的立场,因为真相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,甚至根本就没有真相。”虽然这部片子并非观众熟悉的是枝裕和风格,但那些不乏诗意的镜头以及充满符号意义的意象,依然可以让观众看到文艺情怀的导演思路。
争议
反类型片走向,导致两极化评价
日本的悬疑题材,已经有了太多优秀的创作者了。是枝裕和这次尝试悬疑题材,对悬疑题材爱好者而言,可能很难得到肯定。
《第三度嫌疑人》在日本上映时,其评论反响也差异很大,不过该片还是跻身了2018年年初评选的《电影旬报》年度十佳,并横扫了有“日本奥斯卡”之称的日本电影学院奖。而事实上,是枝裕和每次偏离路线的创作似乎都不太讨好,本片目前在豆瓣上也是其口碑较差的一部,评分跟他前两次尝试性的作品《空气人偶》和《花之武者》趋同,只有7.0分,远远低于《无人知晓》的9.0分和《步履不停》的8.0分。
不过在是枝裕和看来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悬疑片,“常规的悬疑片在经过一系列的展开后,犯人被抓,正义战胜了邪恶。但我希望观众和福山雅治扮演的律师一起参与到这个电影中,和主人公一起感受‘人审判人’的可怕。”对于口碑两极化的现状,是枝裕和自己倒不甚在意,“对于电影来说也算是好事,大家都打3分,不如有的人给1分,有的人给5分,两极化的口碑至少好过平庸。”
声音
世界自有其意义,导演只引导我们发现
是枝裕和是一个深谙生活的导演。他的镜头里,总是还原日常生活的冗长无聊,但经过一番挖掘,却发现掩藏在冗长无聊之下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情感矿藏。
以这样的风格思路来对照《第三度嫌疑人》,显然是会让我们得到诧异的感受的。《第三度嫌疑人》大量减少了寻常生活笔墨的篇幅,把对于凶杀案的探索和追寻放在了更主要的位置,但正如导演所言,我们不能把它定义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片,整部影片都仿佛游离在案件本身,但外壳是悬疑探案,实则为是枝裕和想借用这个外壳,挖掘出他最擅长的关于家庭、人性、社会制度的探讨。原本影片中坚定有犯罪的三隅,在导演光影镜面寓意表达,以及富有诗意的对白中,观众渐渐开始模糊了“凶手”和“被害者”之间的关系,也渐渐模糊了法律和真相之间的关系,转而去思考“有些人是否出生就该死”的原罪议题。
在这部讲不清真相的电影里,是枝裕和的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。因为世界自有其意义,导演只负责引导我们去发现。